十八子,又叫作手串、念珠,是由佛珠演变而来,佛教中十八是指十八界,即六根(即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)、六尘(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)、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。十八子手串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饰中的佩件,不过朝珠原是纳入礼制的,自有等级分明的各种规定,轻易越不得规矩。十八子则不然,虽然从来源上说,二者本是同出一源;从式样上说,它是朝珠的俭省和缩略,一般都会采用十八颗小圆珠,中间加两颗精致大气的佛头、一佛头塔和坠脚组成,但它的佩戴却可以不受等级约束,更为自由随意,因此是文人雅士十分钟爱的祈福纳祥、把玩珍赏之物,也常用来互相馈赠表达情意,不同的材质、款式、雕工都有不同的意境和隐喻,主人佩戴的手串通常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喜好的和品位。
说到佩戴,古人除了像现代人一样挽在手腕或握于手中把玩,也常常佩戴在衣襟上,如穿对襟衣时,挂在第二颗纽扣上;穿大褂衣时,则挂在腋窝上方的襟钮上。从现存的许多清宫旧藏十八子手串可发现在佛头位置系有挂扣,就为了方便古人佩戴在衣襟上而设计的。
文康的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五回形容邓九公新娶的姨奶奶好一番打扮,道是胸坎儿上带着一挂茄楠香的十八罗汉香珠儿,又是一挂早桂香的香牌子,又是一挂紫金锭的葫芦儿,又是一挂肉桂香的手串儿,又是一个苏绣的香荷包,又是一挂川椒香荔枝,余外还用线络子络着一瓶儿东洋玫瑰油。这都是邓九公走遍各省给她带来的,这里头还加杂着一副镂金三色儿一面檀香怀镜儿,都交代在那一个二纽上.这里特别用了揶揄的口吻自不必说,一应琐碎却描写得真切,都交代在那一个二纽上,大襟的第二颗纽扣上挂手串,晚清图像上也有不少例子,如慈禧太后的许多写真画像上便有这种情形,据传闻,当时清宫造办处下设的42个工坊,就有不少是为了打造老佛爷的专属饰品而特别设立的。
古时十八子手串多采用珊瑚、翡翠、玛瑙、碧玺、蜜蜡、水晶、绿松石等名贵材质制成,色泽艳丽、雕工精湛,富贵无比,不仅富有装扮修饰的效果又便于携带,因此是宫廷富贵人家十分喜爱佩戴的装饰物,也是礼佛之人比较推崇的计数佩戴之物。
根据服装颜色选择正真适合、鲜明的手串佩戴,不但可以点亮整个造型,还能提高气场,彰显品位,因此手串也慢慢的变成为现代人喜欢的配饰,还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喜好将各种材质按照不同的造型组合起来,独特且有品位,不流于俗。
下图的几件清宫旧藏手串不仅材质精贵,造型亦独特,颜色搭配巧妙,令人赏心悦目。
翠十八子手串,由翠珠十八颗组成,又用一枚碧玺作为结珠,又有碧玺佛头和佛头塔,下边系着金杵和金累丝嵌珠的背云,用两颗滴珠式的碧玺作坠角。
珊瑚珠上雕出双喜字,翠节,翠结珠,翠佛头和佛头塔,下系的珊瑚杵上连着双喜字的翠背云,末端一边一个翠喜坠角。红宝绿玉的搭配,简约而不失经典。
伽楠木嵌金珠团寿十八子手串,用细金珠和米珠在木珠上各嵌小小的团寿图案,坠角是古钱币和蝙蝠,以寓福在眼前,匠心独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