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央视财经报道,日前,广东的消费者黄女士在某珠宝店购买一款“一口价”黄金戒指时,向店员询问戒指的重量,店员表示只能购买后才能称重,最终黄女士以1695元购买了这款黄金戒指,随后黄女士要求销售人员对其称重,结果发现这枚戒指的克重仅为1.39克,平均每克金价高达1219元。黄女士随即提出退货,但被商家拒绝。与此同时,江西的消费者李女士所购买的一款9000多元的“一口价”金镯子,金店营业员表示这款手镯没有别的费用。但李女士在佩戴了两个月之后,想拿这只手镯兑换新款,谁知在金店称重后发现,这款手镯的重量少了近40%。
据了解,“一口价”其实就是一种黄金饰品的计价方式,也就是以件计价,不以克重计价的销售方式。目前,国内黄金珠宝饰品有两种计价方式,一种是以克重计价,销售价格为产品克重乘以当日金价再加上工费的总和,这类产品被称为克重类计价产品;一种是以件计价,也就是“一口价”,即商家为黄金饰品标定一个固定的商品的价值,该价格包含了黄金原材料、工艺设计以及品牌价值等多方面成本,这类产品被称为标价类产品。两种计价方式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,注重黄金材质的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克重类计价产品,而偏重设计和工艺的消费者常常倾向于选择“一口价”产品。
但是,“一口价”黄金饰品却在一些商家的不规范销售模式下变成了一本“糊涂账”。据业内人士爆料,“一口价”黄金饰品这种听起来简单明了的销售模式暗藏玄机。此类金饰多数只标注价格、含金量、工艺,很少在显著位置标明克重,更有甚者完全不标克重。即便消费者看中款式,想自己核算一下克重单价,不少商家也是避而不谈。这样的“回避”态度,不仅容易在初始交易环节误导消费者,也让我们消费者在后续退换货等环节面临一定困难。
笔者利用互联网搜索发现,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已在解决“一口价”黄金饰品消费纠纷时,进行过回应并特别强调,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。克重是消费的人购买黄金饰品时所关注的重点,经营者在销售“一口价”黄金饰品时应当以显著标识标明产品的“一口价”属性,避免与其他以克重计价的黄金饰品混淆销售,并主动告知消费者“一口价”金饰的具体克重、售后限制条件等信息,减少消费者因不知情购买而引发的售后纠纷。
不论是以件计价还是以克重计价,“明码标价”都是商业销售的基础要求。虽然,黄金饰品不单单是材质的象征,更是设计和工艺的结晶,其文化价值、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是黄金饰品价值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,这些附加价值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制作成本,但是在众多购买的人的普遍消费认知中,黄金饰品的材质属性仍然是其最重要的定价依据。
对此,商家应积极向消费者讲明“一口价”黄金饰品的优势和定价原理,而不能靠着遮遮掩掩的方式,刻意对消费的人隐瞒产品的信息。商家应积极开展消费者培育,通过市场活动、媒体宣传和店内讲解,帮助消费者理解“一口价”模式的价值,尤其是设计和工艺的附加值,让我们消费者认识到“一口价”黄金饰品的价格不仅仅是黄金材质的价值,还包括其文化和工艺的价值。
笔者认为,导致“一口价”黄金饰品引发社会争议的重要原因,是商家在销售环节中,对消费的人刻意隐瞒黄金饰品的克重及价格组成,让我们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。广大商家应通过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,帮助消费者全方面了解产品信息,从而帮他们释出疑虑,选购切合自身要的黄金产品。只有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,才能有效化解市场质疑,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与满意度。
同时,黄金饰品的经营者要根据不同花钱的那群人的需求,推出定制化服务,“一口价”和按克重计价的产品要分类清晰,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求。品牌能够最终靠大数据分析和消费的人调研,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偏好,制定精准的经营销售的策略和产品方案,通过市场细分,精准定位不同消费者,以此提升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。
1.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消费日报网” 的全部作品,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。如转载,须注明“来源:消费日报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
2. 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消费日报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.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,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,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,会采取对应措施。
4.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、经由链接、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、信息或广告,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。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。
5.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,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,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