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广西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,好像走进一座“活的壮族博物馆”。这儿奇峰俊美,山水如画,民俗风情浓郁,随处可见绣球元素。当地民众穿戴民族服饰坐在家门口缝织绣球的场景,成为一道共同景色。
旧州街是有名的“绣球一条街”,全街有500余户人家,上至七八十岁的白叟,下至七八岁的孩提,家家户户都会制造绣球。
绣球的前史可追溯到2000余年前,其时青铜铸造的古武器“飞砣”就是其雏形。到了唐宋时期,人们用棉布、麻布或丝绸仿照“飞砣”的形状制造绣花布囊,开展成为“五色球”。
绣球成了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。20世纪60年代,电影《刘三姐》中,刘三姐在榕树下向阿牛哥抛绣球的桥段,令广西的绣球文明名扬四海。
“绣球大多为12瓣,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。”靖西绣娘马桂验承受中新社记者正常采访时说,做好一个绣球并不是特别简单,共有浆布制板、绘画图画、手艺绣花、内衬制造、取舍绣片、填充缝合、组合成型、串珠流苏装修等八个过程。
马桂验做绣球已有近20年。她说,在当地,会做绣球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工作,其家婆和两个孩子都会。经过做绣球,她完成“背着娃、绣着花、养着老、护着家”的希望,每月收入都有3000元(人民币,下同)以上。
黄肖琴有着“中华巧女”称谓,本年82岁的她依旧针线不离手,空闲之余就坐在家门口制造绣球。数十年来,黄肖琴不断移风易俗,在传统12瓣绣球基础上研制出30瓣绣球,并将“堆绣”工艺运用到绣球制造中,使绣球愈加精巧。
“85后”山东女子王秀芬因一次偶尔的机缘迷上了靖西绣球,之后她当起了靖西绣球的“媒妁”。2013年以来,她地点的绣蕴坊一向专心于绣球的出产制造、立异规划与出售,并把“机械化、智能化”用在了绣球出产上。
“怎么让更多人承受和喜欢绣球而且将绣球技艺传承下去,是咱们尽力在做的工作。咱们将在‘绣’和‘特性’上研究,既坚持原有非遗制造技艺,又在精巧化、艺术化上提高绣球在装修、典礼和保藏方面的招引力。”王秀芬说。
在旧州街,一个个色彩斑斓、做工精巧的绣球装点其间,民居前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绣球摊。当地绣球产品品类多样,包含绣制有各种新潮字样的定制绣球和功能性绣球,交融了时髦元素的绣球耳坠、珍珠绣球项圈、绣球钥匙扣、绣球挂饰等。
“咱们依据年青人的喜爱,调配世界盛行色系,制造各种定制绣球,产品求过于供。”“80后”绣娘赵恒送说,交融现代美学的新式绣球遭到年青顾客喜爱,一只能卖到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。
绣球是一种祝愿,一种心意,也是壮族文明最美的符号。现在,旧州绣球的年产量到达50余万个,销往我国各地并远销英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泰国、越南等国家,出售的收益达1000余万元。
近年来,我国民俗文明热潮继续升温。依托共同的绣球文明,旧州成功申报“我国绣球之乡”,并建成工业演示基地,打造了一系列旅行线路和产品,每年招引游客超越百万人次。(完)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念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文面授权。
[网上传达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168)] [京ICP证040655号] [
京公网安备 201号] [京ICP备05004340号-1] [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京;京]
违法和不良信息告发电话: 告发邮箱: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:86-10-87826688